”
“你砍不了的——我陪你一起。”
“共理印”发布第七天,朝堂依旧没吱声。
不是没动静,是压根没人知道该怎么接。
这印一出,就等于把李洵玉送上了半个龙椅。
——说白了,只要他敢签,谁也拦不住。
这在大夏政史上,前所未有。
但他没滥用。
他第一天用共理印,印的是一份很普通的改制文:
【政绩司拟设“政绩评分准录”机制】
【拟于京中三处设置“政心石”,由百姓自由刻字盖章,表达对当日政绩榜单之看法与认可度】
【每月汇总一次,政绩评审署据此评估施政得失】
【共理印首印:李洵玉—姬姒意】
这封文书一出,整个百官圈子都炸了。
“他疯了?”
“政绩要让老百姓打分?”
“那以后我们贴榜、报账、走程序,不全得看庙门口那些闲人愿不愿意点头?”
“这还是朝廷吗?这是在搞选举吧?!”
“共理印是拿来杀账的,不是拿来搞民意的!”
可等他们骂完,发现——陛下签了。
姬姒意亲批:“可行。”
还批了一句话:
【百姓所盖之章,未必皆为理。但若连理都不肯听,又何以为政?】
三天后,第一块“政心石”立在政绩司门口。
一米高,一尺宽,上头没有题词,没有雕文。
就留了空。
——让人盖章。
石边摆了六十枚印章,全是民间刻工、评语自选。
什么“此事过分”“查得好”“水太深”“拿捏”“咱信他”“假榜滚”……
谁想盖什么就盖什么。
有人一开始笑,说“这玩意儿能评出个屁”。
可没几天,政绩司贴出第一份评分结果:
【南藩买名案】
盖章统计:
“查得好”——2317章
“此事过分”——984章
“假榜滚”——47章
“咱信他”——560章
“含糊其词”——0章
政绩司小评结语也印了出来:
【该案为民愤最深案件之一,政心石反馈明确,属重大共识型政绩案,拟优先办理、扩大侦查范围,追银至第三级支脉为止。】
百姓直接疯了。
“这真有人看?”
“这真管用?”
“我头一回觉着我这一章,能换他一刀。”
“这才叫治国——真管账,真听人话。”
“不是跪求青天,是我亲手——盖他一个印。”
第二个月,政心石立到学宫前。
第三个月,立进了户部外院。
一个个老人小孩、书生百姓,排着队去盖章。
有的抬头看看榜,有的边骂边盖,有的笑着说:
“这回他们要是敢不理,那咱就一人盖十章。”
第四个月,姬姒意亲自去了政绩司门口那块政心石前。
她穿着常服,一个人走进去,拿起一个“咱信他”的章,盖上了。
没说话。
但那印一落,全城都知道——
她不仅共理。
她信他。
她不是借刀。
她是真的,把这王朝的账——托给了这个人。